譚劍 Albert Tam
5 min readApr 4, 2019

創世之後,《三體》之前(淺說《流浪地球》小說集)

在劉慈欣以《三體》拿下雨果獎躋身國際科幻大家之前,他的短篇創作已經廣受歡迎,廣見於不同選集(年度選、精品選、個人集)裡。香港中和這本選集主要收錄了劉慈欣部份早期作品,反映他的創作原點。以下按發表時序淺談我的看法。

〈帶上她的眼睛〉(1999)

1999年劉慈欣開始發表作品,也憑本作獲科幻銀河獎一等獎。前半在太空發生,後半的場景轉到地底下的「落日一號」。把兩樣看似沒有關係的點子混合、對比,算是他的短篇特色。另一特色,就是人物為了責任和好奇心,即使犧牲性命也甘之若飴。

〈流浪地球〉(2000)

這故事從頭到瀰漫游子漂泊不定的氛圍,是劉慈欣第一部給拍成電影公映的作品,展示他架構宏大壯麗工程的能力,在在表現出硬底子的工程師背景,而「你想像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麼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象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種精準的文字和比喻,則屬於科幻小說作家的浪漫想像。

不過,我更為欣賞的是遠日點和近日點的設計,人類要逃出生天竟要經歷冰火五重天的劫難,但即使離開到木星之外,人類仍未抵達天堂,反而陷入大規模戰鬥的地獄裡。這部小說篇幅不長,卻隱然有史詩式氣勢,為日後創作《三體》埋下伏筆。

〈鄉村教師〉(2000)

這個雙線敍事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其中一條線竟然以鄉村為背景,寫來有傷痕文學的味道,另一條在離地球五萬光年的銀河系中心。本作最有趣的不是這個雙線反差下的敍事美學,而是人類文明避免毀滅的關鍵,原來是外星族類誤打誤撞找到鄉村裡剛把牛頓力學塞進腦袋裡的學生。此一黑色幽默藏在一個調子悲情的故事裡意義非凡。外星族類說「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的最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不可理解的。」(愛因斯坦有接近的說法:”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 The fact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is a miracle.”“宇宙的永恒之謎在於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個奇跡”),〈鄉村教師〉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固然是教師之死,喜的是他這「小人物做大事」,而且用行動向「識文斷字又不能當飯吃」這句話狠狠打臉。

〈朝聞道〉(2001)

這篇讓我想起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 1953)和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短篇〈最後的問題〉(The Last Question, 1956)。前者裡的外星人大軍壓境來到地球,並不是為了侵略,而是救贖和提升人類。後者裡的人類一直思考「如何才能使宇宙熵的淨值大量減少?」(原文為”How can the net amount of entropy of the universe be massively decreased?”)。〈朝聞道〉裡的人類和外星人要進行的不是拿到好處的魔鬼交易,而純粹只是滿足求知慾,但奉上生命為代價,把《論語》裡「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話完美演繹,但更妙的是最後仍留了一道題目連外星人無法回答。如果沒有這個「我怎麼知道」的對答,陰謀論就有機會成立:「排險者」是否以一個美味可口的魚餌和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人類精英逐一除去?

〈山〉(2006)

相隔七年後,劉慈欣用另一種方式回應〈帶上她的眼睛〉。同樣是探索,同樣在地底,本作的複雜度超越後者不可以道里計。地核文明的科技設定很硬,但劉慈欣要寫的相當於地球生命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從海洋登上陸地最後演化出翅膀在天際翱翔的發展史,由一個個範式轉移串成。篇名雖然只有一個「山」字,但喻意深長,遠不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因為山無處不在」。

有些科幻小說的中心思想換作其他類型小說來表達也可以,但〈山〉不能。這是一篇結結實實的科幻小說。

〈黃金原野〉(2018)

劉慈欣睽違八年的新短篇,也是在《三體》三部曲後沉澱多時的首作,反映了他最近的創作狀態,原是應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短篇集 Twelve Tomorrows 而寫,先由劉宇昆譯成英文面世,後來全書才推出中文版《十二個明天》跟中國讀者見面。經過《三體》的洗禮,〈黃金原野〉說故事更流暢,也更有電影感。為方便翻譯,主角取洋名。

「冬神」雖然只是一種藥物,但故事鋪排劉慈欣用一貫的「工程系小說」來處理。故事最後提及的大饑荒時代,難免讓人想起〈鄉村教師〉裡提及的「旱年」。

我一直認為劉慈欣對中國科幻的影響相當於日本作家綾辻行人之於日本推理。後者的《殺人十角館》於1987年推出時,被評為人物設計單薄,但這部沿襲古典推理「暴風雪山莊」的作品實則蘊藏巨大的創意,給日本推理小說帶來翻江倒海的巨大改變,令本格推理復興,1987年也因此被視為「新本格元年」。同理,劉慈欣的短篇不重人物心理描寫,在於他要顧及的世界太宏大,要處理的往往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人類和外星族類的關係。他用字的質樸無華也讓讀者心無罣礙,專注在科幻設定上。他的文學創作成就已獲公認,期待《流浪地球》電影上映,能締造「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2019.1.8

(本文為香港中和版《流浪地球》小說集代序之一,另一篇由 Faker 執筆)

譚劍 Albert Tam

譚劍,香港小說作家兼編劇,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會員,作品橫跨科幻小說、犯罪小說、輕小說和純文學。以《人形軟件》獲全球華人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金獎,《黑夜旋律》入圍九歌30長篇小說獎。另獲倪匡科幻獎、BenQ電影小說獎、可米電影小說獎、台北文學獎年金獎助等。以台南文化為背景的《貓語人》系列入選台灣文化部107年「年度推薦